为助力乡村教育,关爱留守儿童成长,7月7日至16日,建筑工程学院红瓦刀志愿服务队七彩假期实践团赴涂岗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当地留守儿童开设为期两周的公益托管班,通过课业辅导,兴趣课堂,安全教育等形式,为孩子们送去温暖与知识。

为培养乡村儿童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7月16日,建筑工程学院七彩假期实践团在涂岗村暑期托管班中开设特色“木桥搭建”和漆扇制作实践课程,带领孩子们化身“小小工程师”,体验工程建造的乐趣与智慧。

课程伊始,志愿者通过动画视频和简易模型,向孩子们讲解桥梁类型(如梁桥、拱桥、斜拉桥)和力学原理。“为什么拱桥更坚固?”“木条要怎么排列才能承重?”孩子们在互动问答中激发探索兴趣。随后,20名学员分组领取木条,在志愿者指导下开始搭建属于自己的小木桥。通过体验榫卯连接、结构优化等过程,激发了他们对工程建造的兴趣与好奇心。有的小组在测试中遭遇桥梁坍塌,但通过复盘优化设计,最终完成挑战。

搭建完成后,课程迎来最激动人心的“承重测试”环节。孩子们依次将书本、水杯等物品放置于桥面,观察桥梁的稳定性。当第一座木桥成功承载5公斤重量时,现场响起欢呼声。学员小刘骄傲地说:“我们的桥放了两瓶饮料都没塌!太牛了!”活动结束后,孩子们将作品带回展示,村民李大爷笑道:“小娃娃们搞得像模像样,将来没准能当工程师!”

随后各位暑期学堂的同学们在实践队成员的指导下,开启漆扇制作之旅。实践队成员首先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漆扇的悠久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制作工艺。大家了解到,漆扇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颜料的选择、渲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雕琢。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仅仅是在制作一把扇子,更是在触摸文化的脉搏,传承千年工匠精神。建筑工程学院的学生们,将建筑美学中的对称、比例等理念巧妙融入漆扇设计,使每一把漆扇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既蕴含着古朴典雅的传统韵味,又彰显着现代建筑美学的创新魅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一股清新而强劲的活力。

建筑工程学院始终秉持“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将“三下乡”活动作为锤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此类特色实践,探索更多“专业+服务”的创新模式,引导学生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以知识为笔,以匠心为墨,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奉献,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