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今天是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襄阳晚报》专版头条刊登我校县域产业学院发展成果

——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党委宣传部  审核人:王俊雄  发表日期:2025-07-02  阅读次数:

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傅强在《襄阳晚报》发表题为《寻政策之张力 闯发展之新径——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县域产业学院纪实》的文章。

学校县域产业学院的探索,是教育赋能区域发展的生动实践。学院与谷城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通过政府、学校、企业协同机制,以 “五个不变”保障教育质量,“三学三有”模式推动产教融合,为谷城产业升级注入人才动力,成为襄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这一模式已拓展至枣阳、襄州,面向全省招生的布局,既为学子提供“求学襄阳”的平台,更以稳定人才供给助力 “建设襄阳、安家襄阳”,为助力襄阳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赋能湖北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贡献了“襄汽”力量。

现将全文转录如下:

谷城,南依荆山,西偎武当,东临汉水,南北二河滋养着这片山中热土。从湖北省级贫困县到如今强县工程先进县,从10年前GDP总量不足300亿元,到现在GDP总量突破500亿元,10年间谷城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在于产业,2024年谷城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均在全市领先。产业发展的关键是“人”,尤其是技能型人才资源的力量,激发着谷城县域经济的活力,而教育正是促进“人”全面发展,实现产业经济升级跃迁的重要支撑。

谷城强县工程提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战略部署。谷城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企业与县职教中心合作开设“订单班”,鼓励与本省、本市高校开展校企合作,打造一批实训基地的工作思路。这些方案、报告的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产业与教育的耦合性思考。正是基于谷城县党政领导对教育赋能产业的深刻认知,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与谷城县政府才能达成在谷城职教中心共建谷城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共识,并于当年招收73名机电一体化与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现了在县域中职办实体化高职的创新之举。

在政策中寻找“张力”

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开办县域产业学院的想法由来已久。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与襄阳广播电视大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在各县(市、区)中职学校均设置有电大分校,合作关系跨越40余年。作为电大与职业教育融合性院校,学校一直利用自身天然的跨界优势,推行“职业教育、电大开放教育、继续(社区)教育贯通融通”办学模式,并积极通过“3+2”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吸纳各县(市、区)中职学校优秀学子到学校高职就读。但这种合作,难以充分发挥学校高职办学优势,总有隔靴搔痒之感。

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中提出“推动优质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县域中职学校,合作开展一体化办学”,这让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眼前一亮,政策没有给出具体做法,但是我们敏锐感受到了政策的“张力”。“学文件,就要活用文件”,校领导在党委会上一致表态要先闯先试,于是学校从生源基础好、产业基础强、合作历史久、教育重视程度高的县(市、区)里挑选出谷城县开展合作。从对接协商、签约挂牌、硬件改造到招生办学,前后仅1个月时间就完成所有流程。2025年1月,中办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再次指出“推动有条件地区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县域”,这标志着高职院校开办县域产业学院已列入强国战略,也说明学校与谷城县政府联合开办县域产业学院的行为是符合国家战略的创新之举、务实之举。

在实干中闯出“路径”

办好县域产业学院的基础在于畅通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工作协调机制,明确三方权责利。学校与谷城县政府签署的《产教融合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是纲领性文件,确定了谷城县政府与学校在县域产业学院的主体作用,明确了谷城县职教中心承办责任,清晰了谷城优质企业承接实习与就业的任务,达成了学费全部用于产业学院发展的共识,并同时成立了学校、谷城县教育局、谷城职教中心相关人员组成的领导班子,每月召开协商会议,确保县域产业学院依法依规运转。

办好县域产业学院的根本在于学生满意,切实保障了学生的正当权益。基于此,学校对县域产业学院学生明确了“五个不变”:一是学生身份不变,县域产业学院学生就是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录取的在校生,与本部学生享受同等待遇,颁发同样的毕业证。二是教学要求不变,县域产业学院按照校本部标准执行教学考核,坚决不降低教学要求。三是学生管理不变,县域产业学院学生社团组织、文体活动、作息安排、奖惩规定与校本部一致。四是保障服务不变,县域产业学院的奖助学金发放、寝室配置、生活条件与校本部执行统一标准。五是组织管理不变,县域产业学院的学生组织设置、党(团)员发展与校本部同部署、同考核。

办好县域产业学院的关键在于立足产业所需,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谷城产业学院在课堂教学上,实行谷城职教中心主导公共课、学校主导核心专业课的双联动机制,定期组织示范课,定时召开教研督导会,确保“学有所获”。在实习实训上,依托谷城优质企业开展见习实习,把实训课开到签约企业的车间里,确保“学有所用”。在就业上,企业与学生逐一签订就业协议,实现“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的订单培养,并根据就业年限,由政府和企业返还学费,确保“学有所惠”。通过“三学三有”,谷城产业学院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之间的育人合力,为谷城留住了人力资源,也为谷城产业输入了智力资源。目前谷城县域产业学院学生已与三环车桥、洪伯车辆、谷城电商产业园等数十家优质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为学生提前谋划了每人不少于2个岗位的就业选择。

在成效中孵化“动力”

谷城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运行一年来,得到了湖北省教育厅的肯定,也激发了谷城县政府扩大产业学院办学规模的信心。为了进一步吸纳更多外地优质人才“求学谷城、建设谷城、安家谷城”,学校与省教育厅对接,创新招生模式,专门设置了谷城校区招生专业组,将原来谷城产业学院招生范围从谷城籍考生拓展到全省。在2025年,学校谷城产业学院已面向全省各地投放200个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与装配等专业招生计划,吸引外地考生报考。这一举措,将为谷城县带来人口红利,并为谷城未来产业发展储备高素质技能人才。

谷城产业学院的成功,也进一步坚定了学校勇担公办院校社会责任、服务我市全域产业发展的决心。2025年上半年,学校多方走访调研,并与枣阳市政府、襄州区政府沟通,决定在枣阳职教中心、襄州职教中心建设县域产业学院。学校结合两地产业人才需求,分别在枣阳、襄州产业学院开办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两个专业,并在2025年已面向全省投放60个枣阳招生专业组计划,投放100个襄州招生专业组计划,吸引外地考生在这两地求学就业。

“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素质跃升直接决定生产力质态,教育的本质就是人力资本增值的过程。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县域产业学院的创新之举,彰显了其“以汽车之名,服务汽车之城”的职教本色,也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扎根县域经济提供了“襄汽方案”。